小微企业续享税收“大礼包”!四川35条举措支持双城经济圈
2022-08-26
(资料图)
自我反省和过度反省的区别在于,一个围绕着事情本身展开,一个围绕你的情绪展开。
过度反省就是在加重“不合理信念”这一过程,非但不能解决问题,还会让自己在负罪感中越陷越深,由自省变成自我责备和自我攻击。 他们会不断地否定自己,把自己当成敌人,对自己说一些严厉且伤自尊的话。 当你陷入这样的漩涡时,即使有人肯定你,夸奖你,你也听不到,满脑子只剩下自己心底的自我否定。 如果你总是忍不住反省,不妨试试 认知行为疗法: 当你又胡思乱想时,立马在一张纸上写下困扰你的问题,哪些是事实,哪些只是你的想象。 你会发现事实其实没那么可怕。 然后停止自我责备,而是想想“我现在能做什么,从这件事中我学到了什么,我该怎么阻止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”。 正如泰戈尔所说:“如果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,那么你也将错过繁星。” 没有人会滴水不漏,与其不断责备自己“我做的太差劲了,我太失败了”,不如将精力用在纠正自己的行为和错误上来,并鼓励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。 别人其实并不会在意你的那些小失误,最大的敌人就是你自己。当你和自己成为朋友,还有什么可怕的呢。 遇到事情自己扛相信你一定听过这样的话:成年人要独立,要坚强,要吃苦耐劳...... 很多人把这些道理深深种在脑子里,认为暴露悲伤,焦虑和恐惧就是承认自己的弱小。 于是养成了遇事自己扛的习惯,面对生活中的压力,只会拼命压抑,生怕别人看出自己的异样。 像是戴上了微笑面具,外表看起来乐观积极,内心却无时无刻不在承受折磨。 日积月累,这种分裂会对心理造成伤害,很容易导致微笑抑郁症。看过这样一个实验,生动演绎了微笑抑郁产生的过程。 在一节心理课上,老师让大家闭上眼睛,回想一件自己不愉快的事情,然后站起来,随意在房间走动,但要保持表情平静,尽量别让别人看出自己的不开心。 几分钟过去,大家都隐隐感觉到内心有些不舒服。 这时老师让大家两两结对,询问对方心中的事情,但回答的一方要尽量保持微笑,表现得不在意。 很快大家就感觉自己更累了: 明明很难受,还要表现得很开心,不少人表示胸口堵得慌。老师解释道: “如果每天都这样假装开心,人会变得越来越抑郁。”积极本来是一个好习惯,但要求自己时刻保持乐观向上是不现实的。 面对不喜欢的事情,你不必保持微笑赞同,你可以面无表情表示不开心; 身体很累时,你不必强迫自己集中精力去看书,你可以去休息养精蓄锐; 面对不喜欢的工作,你不必要求自己开开心心地去做,你可以吐槽也可以将它暂时抛在脑后; 你不必一直带着笑脸,你可以和家人朋友倾诉痛苦,可以向他们展示脆弱的一面,试着向信任的人表达真实的自己吧。要知道,每一个真实立体的人,都是光明和阴影并存的,只有接受了阴影才能更好地拥抱光明。 完美主义世上本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,所以追求完美的人往往会陷入失望当中。 因为习惯给自己定太高的期望值,做事情的过程中压力很大,偶尔出现的意外也会让人有极大的挫败感。 这种挫败感让人无法全力以赴,导致达不到自己定下的目标,就会很失望乃至绝望,最后变得自卑起来。 完美主义不仅会造成心理落差,还会导致拖延症。 害怕失败,所以索性不去开始:“只要我不做,就不会失败,那我就还是完美的。”但对于生活中很多无法逃避事情,拖延反而会迎来更大挫败感。 史铁生在《最有用的事》一书中说道:“拖延的最大坏处还不是耽误,而是会使自己变得犹豫,甚至丧失信心。 不管什么事,决定了,就立刻去做,这本身就能使人生气勃勃,保持一种主动和快乐的心情。” 在人际交往中,完美主义者也表现出纠结和拧巴。比如他们想要联系一位许久不见的朋友,心里会担心“我这个时候给他发消息会不会打扰到他,还是找一个恰当的时机吧。” 但其实,哪有什么完美时机呢,久而久之,朋友之间的关系会变淡,社交圈也越来越小了。 他们总是背负着很重的心理负担,认为自己参与的事情一旦出现任何问题,就全都是自己的责任,久而久之,郁结心中。 所以,尝试放弃不出错的期望,将目标从“做好”变成“做完”,这会让你更快地投入行动,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。 就像《心流》中说的那样:“不要以成功为目标,你越是对它念念不忘,就越有可能错过它。” 当你不去想结果,一心致力于做好当下的事时,结果往往不会太差,甚至还会给你惊喜。 总而言之,当你有悲伤消极的想法时,不要责怪自己。 抑郁情绪也不是坏事,而是身体在提醒你要善待自己了。放下那些对自己苛刻的要求吧,累了就睡一觉,难过就哭出来,当你与自己和解时,也意味着和世界和解。 点个“ 在看”,要相信你可以不完美,也可以不坚强,你值得被关心,也值得被爱。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