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亿人口带不动消费,为何如今生意越发地难做?主要有3个原因

2023-08-01 10:04:01来源:浩然史观

阅读此文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,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。

为何疫情开放以来,全国经济并未如预料般飞速增长?

自2019年疫情开始流行以来,实体店的被迫关闭,区域的被迫封锁,企业的被迫裁员等,都让全国各大行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经济下行的冲击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面对几年来始终低迷的经济市场,有专家表示,中国有着14亿人口,光是满足内需就能产生巨大的经济市场,且大家因为疫情在家关久了,一旦开放必定会迎来一波消费热潮。

然而如今疫情开放已半年有余,全国经济却并未如同预料般快速恢复,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。

实体经济受到网络消费的冲击,市场低迷

疫情期间,全国封锁,不光大多线下实体店被迫歇业,就连大部分消费者都被封在家里,日常所需从哪购买,娱乐消费又从何谈起?

更别说一些需要人员集中工作的大厂,基础原料的生产都受到了牵制。疫情期间本该火爆的各种防疫产品更是供不应求,所需的太多,线下店能给的却太少。

于是线上的虚拟店铺开始火爆,更实惠的价格,更方便的浏览方式,以及更丰富多彩的产品介绍,让主播们炫技般的口才,明星们自带的流量加持,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。

经过四五年的适应发展稳定,足不出户便能以更便宜的价格购买天南海北的产品,即使疫情开放,这种尝过甜头并且已经适应的习惯又怎会一下子就改变了呢?

抛开质量、服务等线上线下都会存在的一些问题,线上店铺的租金、成本明显少于线下店铺。

然而订单、收入以及可操作空间却都又远远高于线下店铺,强烈对比之下,线下店铺的数量只会更加萎缩。

企业厂家已经太长时间挣不到利润,高昂的房价租金却始终存在,入不敷出又不敢轻易放弃,苦苦维持以求翻身时机。

虽说虚拟经济也能给国家带来更多的税收,但国家显然更重视线下的实体经济。

原因很简单,线下实体经济的资金链比线上的更简单,且资金最终也是大多回流至本地,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循环发展,而线上就不一定了,纷繁杂乱之下的资金走向谁也说不定。

早在2022年国家便放宽了实体经济的政策,以求更多地挽回临近倒闭的店铺或者更多地吸引新入行的资金,成效是有的。

但想要更快地恢复实体经济的春天,目前还需要更多的帮扶政策。

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下降,且消费观念改变

消费的主体还是在于当代青年人,而消费的基础依靠的是消费能力。

疫情期间全国经济市场低迷,太多的企业厂家面临倒闭,大厂都难以维持收支,又何况于一些小资企业呢?

为减少支出成本,大多企业选择降薪裁员,裁的是什么?也许是工作多年但没什么大贡献的老员工。

但这类人员一般还是普通家庭的经济支柱,裁员之后也更难再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;裁的也许是新上岗不久经验不足的新员工,刚刚开始准备独立又骤然遭遇离职降维打击……

企业的做法没什么错,优胜劣汰本就是生存的基本准则,这只是全国经济在遭遇疫情封锁后的现状之一,但也是对大多数普通人的生存打击。

疫情期间,收入减少,支出却没变,甚至更多。房贷、车贷还有‘吞金兽’,在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打击下,积极性降低,生活品质降低,消费水平又怎么不会降低?

多少人想着疫情开放就大赚一笔?积压的产品还未售出,质量还未恢复,就开始着急着提高售价。

商品单价飞速上涨,同样的金钱买不了真正等值的产品,本就没有多少存款,又怎会再次盲目冲动地消费?

人们不仅消费水平下降了,消费观念也发生了转变。

过去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,没有经历过这些困难,总觉得快乐至上,哪怕超前消费也要买到心仪的物品,而今人们不得不开始考虑更多。

背上几十年高额的房贷是否值得?冲动消费之下买来却堆放的东西是否实用?自己一个月的开支是否过多,家庭的维持是否够用?

几年前躁动的心开始沉淀下来,经历疫情的年轻人总会成熟许多,消费观的改变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,会如同现在的经济一样,遭遇打击、适应、调整、再飞跃。

最后,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,可以点个“关注”,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。本文由“四月一日莳花”原创,已开通全网维权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,侵权必究。

标签:

  • 今日焦点
  • 行业动态